
甚麼是肛門膿瘡(肛門膿腫/肛周膿瘡/屁股生瘡)?
肛周膿腫,也稱為肛門膿瘡、肛門膿腫或屁股生瘡,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細菌感染疾病。
當肛門周圍的腺體受到化膿性細菌感染時,會在肛門附近形成膿液積聚的腫塊(即膿腫)。
此病一般不會自行破裂,大多數情況下需要進行手術切開引流。
肛門膿瘡亦可能與肛門瘻管(肛瘻)有關。
肛門膿瘡的治療效果如何?
如果及早接受適當的手術治療(切開與引流),肛周膿瘡的預後非常良好。
這類手術能大大降低併發症與死亡率,尤其在早期介入時。
延遲治療肛門膿瘡會有甚麼風險?
哪些人屬於高風險群組?
以下人士如延遲治療,病情可能迅速惡化,甚至危及生命:
- 免疫力低下者
- 糖尿病患者
- 患有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 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的病人
延遲治療可能出現哪些嚴重併發症?
- 壞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
- 福尼爾壞疽(Fournier's gangrene)
- 菌血症/敗血症/敗血性休克
- 甚至死亡
出現肛門膿瘡或屁股生瘡症狀時應該怎樣做?
如發現自己可能患有肛門膿瘡、肛周膿腫或屁股生瘡,建議及早求醫。
經由專業醫生作出適當診斷與治療建議,可有效減輕不適,並避免出現危險的併發症。
立即預約醫生診症肛門膿瘡是怎樣形成的?
誰比較容易患上肛門膿瘡?
肛門膿瘡在男性中較為常見。
肛門膿瘍的發病機制是甚麼?
肛門內部的肛門腺可能受到糞便中的細菌感染。
隨著感染持續,膿液逐漸積聚,最終在肛門周圍形成腫塊,即為肛周膿腫(又稱肛門膿瘍或屁股生瘡)。
肛門膿瘡有哪些常見症狀?
出現屁股生瘡時會有甚麼不適?
肛門膿瘡的症狀通常急性發作,患者可能會感到以下不適:
- 肛門周圍出現疼痛腫塊
- 局部皮膚發紅、發熱
- 觸摸或坐下時屁股周圍感到疼痛或壓痛
- 膿液或帶血的分泌物滲出
- 發燒或寒顫
- 全身乏力或不適
肛門膿瘡應該如何診斷?
醫生如何初步診斷肛周膿腫?
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通常可以透過床邊臨床檢查,根據病徵與觸診,即可診斷肛門膿瘡(或稱肛周膿腫/屁股生瘡)。
在甚麼情況下需要進一步檢查?
如情況不典型或症狀不明確,醫生可能建議進行下列檢查以確診及排除其他病因:
- 針吸膿液檢查
- 肛門或會陰部超聲波掃描
- 電腦掃描(CT scan)
- 核磁共振掃描(MRI scan)
上述影像或實驗室檢查有助醫生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肛門腫塊或疼痛的疾病。
肛門膿瘡應該如何治療?
治療肛周膿腫的黃金標準是甚麼?
目前治療肛門膿瘡的標準方法是手術切開引流,以清除積聚的膿液,緩解感染與疼痛。
藥物治療可以緩解哪些症狀?
藥物可協助控制病情、減少不適及配合手術後護理:
- 抗生素:抑制感染擴散
- 鎮痛藥:減輕疼痛
- 瀉藥:減少排便時的不適與傷口壓力
- 局部麻醉劑:減少肛門周圍不適感
手術如何進行?
肛門膿瘡切開排膿手術一般由有經驗的外科醫生操作,麻醉方式包括:
- 局部麻醉
- 脊髓麻醉(即下半身麻醉)
- 全身麻醉
手術後應如何護理屁股傷口?
術後的日常護理對傷口癒合至關重要,應依照醫生指示進行:
- 每次排便或淋浴後清洗傷口
- 使用無菌紗布填充肛門傷口
- 更換乾淨敷料保持傷口乾爽
多數患者的傷口在手術後 1 至 2 個月內可以順利癒合。
如果傷口遲遲未癒合應怎樣處理?
若超過兩個月仍未癒合,且:
- 傷口縮小但未封閉(例如直徑 0.5 至 1 厘米)
- 有持續性膿樣或血性分泌物流出
應盡快求診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以排除是否已出現 肛瘻(肛瘺) 的可能。
常見問題
答:是的。
是的。如延遲對肛周膿腫進行手術治療,特別是免疫力低下人士(例如糖尿病、克隆氏症、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可能引發:
- 壞死性筋膜炎
- 福尼爾壞疽
- 菌血症、敗血症甚至敗血性休克
以上併發症均可能導致死亡,因此延遲治療肛門膿瘡是高風險且不建議的。
當然可以。大部分肛門膿瘡/屁股生瘡透過正確的手術切開引流,以及術後的日常傷口護理,都能成功治癒。
不可以。抗生素無法滲透進膿腫中心,也無法令膿腫自然消退。正確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由外科醫生進行手術切開引流。